- 最后登录
- 2016-9-3
- 金钱
- 1324
- 注册时间
- 2015-12-10
- 阅读权限
- 70
- 精华
- 0
- 积分
- 1936
- 帖子
- 71
 
|
发表于 2016-4-29 10:20:3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域11 于 2016-4-29 16:18 编辑
第一部分 概说 第1章 情绪化小孩的心智状态
让我们更明确地来探索这个“情绪化的小孩”。想象现在有个小男孩走进你的房间,要你陪他去外面玩,而你正好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没有时间陪他;他开始大吵大闹。你希望他能明白虽然你今天不能陪他玩,但是明天可以。可是明天对他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开始跺脚、哭闹、发脾气,叫着:“不要!我就是要现在!”
我们的内在心理层面包含许多不同的空间,其中一个空间就像这个小男孩一样——对明天没有概念,讨厌等待,不喜欢期望破灭的失落感。他要马上得到当下需求的满足和愉悦,不能延缓,因为他不相信下一次的存在,而且无法面对伤痛或是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我们每一个人因此而发展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许有些不同,但是这个空间的内在深层体验却是相似的,我们可以将这个内在空间称为“受创小孩的心智状态”或“情绪化的小孩”。在这个意识状态下,我们完全无法和当下的真实现状在一起,无法待在当下包容、接纳当时的体验。当处于情绪化小孩的心智状态时,我们基本上是惊恐的、不信任的,充满着不安全感;而这些恐惧让我们变得冲动、反弹,甚至是永无止境的焦躁不安,或是深度的惊吓与冻结。
一般来说,当处于这样的状态时,我们无法觉知自己除了这个部分之外,内在还有其他空间的存在;我们完完全全地认同了这个情绪化的小孩,而丝毫不知道那不是本质的自己。由于深层未疗愈的幼年创伤,我们大多数人都充满着恐惧、羞愧和不信任感,而且创造了以这个情绪化小孩为基础的自我认同。然而,这并非我们自然的本质,而是由被灌输到我们内在的制约,以及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体验所造成的结果。
在课程中,我们时常放映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偷月迷情》(BitterMoon)。这是一部文艺爱情片,描写两个处于无意识情绪化小孩状态的人,彼此相遇而进入关系后所发生的事。一开始男女主角无意识地坠入爱河,两个人都相信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中一直在追寻的真爱。而当两人关系逐渐深入时,则因越来越多的妥协而心生怨恨,因而轮流地相?攻击。虽然结局有点过于戏剧化,但是这部电影显示出,无意识的爱只会导致痛苦和毁灭。
情绪化小孩的两个层面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当深入体验、洞察自己的内在情绪化小孩时,我发现它涵盖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比较外层的,是当我们被情绪化小孩所接管时,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当别人和我们相识时,可能会看到并且借此对我们有所认识的五种面貌。它包括:
1.反弹与控制(Reaction and Countrol)
2.期待与任性(Expectation and Entitlement)
3.妥协(Compromise)
4.上瘾行为(Addictiveness)
5.幻想(Magicalthinking)
然后,在这些行为下面所隐含的是更为深层的情绪化小孩的内在感觉,包括:
1.恐惧与惊吓(Fear and Shock)
2.羞愧、罪恶感与不安全感(Shame,Guilt and Insecurity)
3.需求与空虚感(Neediness and Emptiness)
4.伤心与悲痛(Sadness and Grief)
5.不信任感与愤怒(Mistrust and Anger)
情绪化小孩的五种外显行为
我在这里先对这五种行为和感觉加以概述,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中,再逐一作更深入的探讨。
首先,在情绪化小孩的状态中,我们对生活中事件的反应非常的自动化。
我们当下的行为反应完全被恐惧所驱使,
觉得如果不立刻有所反应,马上就会有可怕的情况发生,
或是,害怕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我们被触动后就会自动化地立即反应,
根本无法觉察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或为什么情况会如此。
在触动发生和反弹行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空档。
之所以会那么迅速而自动化地反应,是因为我们认为那是生与死的问题。每一次当觉得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反击,也就是我们使用反击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每当我们觉得不安全、没有得到爱、没有被看到时,就会对对方做出反击的举动。当两个人无意识地以情绪化小孩的状态相处时,他们不是认为对方应该要满足他过去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就是认为对方迟早会伤害他,因此,会不由自主地企图以各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以保护自己,导致彼此之间的冲突、期待落空、误解、权力游戏以及痛苦。
我们内在的情绪化小孩同时也充满着期待——对他人以及生命。他期待他的需要能得到满足,期待对方能够消弭他内在不舒服的感觉和恐惧。小孩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因为面对自己的无助和不安全感,他不知道要怎么办才能让自己感到安全。有时候,我们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以至于决定放弃所有的期待;然而,那些期待仍然存在着,蛰伏于情绪化小孩的渴望里。
对某些人而言,这份孩童般的期待是明显而外放的,总是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得到一切,所有的人都亏欠了他;所以就不断地要求、抱怨,或是当事情的发展不如所愿,注意力被剥夺时,就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受伤了。而对某些人来说,受到压抑的隐性期待,则是隐藏于否认与伪装中。
同时,很自然地,当处于恐惧及羞愧的小孩状态时,我们会让自己过着妥协让步的生活。内在的羞愧感和恐惧,让我们担心、害怕别人会怎样看待我们,造成自己在生活中不断地妥协,也因此和自己的力量及自信心失去了联结。更糟的是,我们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想法、感觉和直觉简单地说,我们变得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他人而活。
当我们陷入情绪化小孩的心智状态时,会很容易出现上瘾的倾向。这个内在小孩就像所有的小孩一样,希望马上得到慰藉以及立即性的需求满足。而当焦虑或恐惧浮现时,我们会无意识地找些事物来纾解内在的焦虑和恐惧;所以,如果缺乏观照的能力,无法和当时的感觉及恐惧保持一些距离,我们就很容易进入各种上瘾行为。这些上瘾行为通常是慢慢形成的,我们甚至常常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或者留意到是什么情况驱使了这些行为的产生。然而,如果能够了解内在的情绪化小孩是多么的惶恐,我们就能够更慈悲地来看待自己的上瘾行为。
最后,当处于情绪化小孩的状态时,我们会不切实际地幻想生命中真命天子的出现,带走我们所有的恐惧和痛苦,使我们内在的寂寞、恐惧和痛苦能够得到慰藉和纾解。所以,每当我们和情人或是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试图改变他们,要他们变成我们所期待的样子;或者,当对方不如己愿时,我们就会再去寻寻觅觅,希望下一个对象将符合我们所有的期待。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用来让自己不用去感受对方令我们失望时的那种孤单的痛楚。情绪化的小孩无法如实地接受事物,所以他会将情况理想化;他需要感觉到身边的人和生活中的一切都以特定的方式运作着,他才能感到安全,并且确保他内在世界的秩序。所以,他总是想象所有的一切都能如他所愿,甚至把其他人当作崇拜的偶像,而生活在期望与幻想里。
情绪化小孩的五种创伤 辨识内在情绪化小孩的行为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想了解潜伏于这些行为下面的感觉,我们就必须更深入自己的内在。因为这些恐惧是如此深植于我们内在,而且大部分来自我们已经遗忘了的早期经历。更糟的是,由于我们在孩童时期受到过创伤,所以当处于孩童的创伤状态时,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自由或是自然流露的能量;相反的,我们体验到的自己充满愧疚,没有价值,卑微,而且充满悲伤、愤怒和不信任感。我们内在感受不到自我满足感;相反地,我们觉得空虚和绝望,渴望有个人能填满自己空虚的心灵。因此,我们不由自主地不断向外寻觅,希望能够借此来让自己好受一些。
一般而言,我们都高度认同着这个情绪化小孩,所以只要在生活中稍微感到挫败,绝望或困扰,整个意识就会陷入这个情绪化小孩的状态,而且以为这就是我们整个人所有真相。当迷失在反弹行为里,被期待所淹没或是被不安全感和恐惧所吞噬时,我们很难想象其实自己当下只不过是被内在情绪化小孩所接管了。
我追随我的灵性导师的这二十来年,学习关照是他最重要的教导。他曾经说过,静心,是他唯一能给予的良药,它可以治疗我们所有的烦恼;而为了让我们能听得进去,他不得不设计许多别致的包装,来让我们持续地“购买"这剂良药。这样的观照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次。
而对于了解我们在关系中的困难、受损的自尊和许多旧有的行为模式而言,我认为那意味着学习去观照我们内在情绪化小孩的各个面向。事实上,我们的内在都拥有观照,接纳和理解的能力,只是需要多加练习来发展这份能力。刚开始时,我们可能几乎完全处于情绪化小孩的状态,只有一点点甚至没有任何观照的空间;就像个机器人般,被触动便立即进入反弹行为,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以及当时有着怎样的感觉。这个孩童般的状态缺乏意识觉知,它是机械化,自动化和习惯性的。不过,当我们开始对内在情绪化小孩具有更多的了解时,自然会加深这份观照的能力。而当这份观照的能力越来越深入时,我们的意识状态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渐趋成熟。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了解与拥抱这个内在情绪化小孩呢?事实上,就如同我们可能会对待那个进到房间来要求我们注意的小男孩的方式一样,我们不应该压抑他或叫他走开,那样只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因为他会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制造新的问题;或者,他会畏缩封闭自己,把所有的热情和天赋都隐藏起来。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试着去了解情绪化小孩的行为以及行为下面隐藏了些什么,同时把我们的爱与注意力给予这个内在情绪化小孩,而且不带批判地观照着它。这样做并不会让它因此而消失,但是,它不再是那股潜藏在内的巨大驱策力,无意识地驱策着我们的感觉和行为。或者,我们内在的某个部分仍然会持续地感到害怕而陷入反弹行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无法信任,缺乏安全感,但是,它不再那么地驱策着我们的生活。
当内在的观照者越来越有力量,我们的成熟度也日渐滋长时,我们就比较能够和它保持距离。当它接管了我们的意识时,我们可以当做是有个访客来到家里,然后保持观照,做个深呼吸,就让它待在那里。因为这些行为——反弹、期待、上瘾和补偿行为——只是内在深沉 感觉的外显行为,只要慢慢地练习和它们待在一起而不批判它们,我们就可以逐渐地觉察到隐藏在这些行为之下的不信任感、恐惧 、匮乏和不安全感,并且和他们“待在一起”。
了解了情绪化小孩的心智状态,我们会发现它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情况。我们开始理解自己是用什么方式在反弹,为什么要反弹,为什么内在有那么多的恐惧,为什么那么渴望得到爱和注意力,那么难以允许另一个人靠近,内在为何有那么多的羞愧和不信任,那么的焦躁不安,那么难于表达 、展现自己的能力、性能量、创造力。总而言之,我们将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具有更多的洞察力。
成长练习:
一、探索内在情绪化小孩
这种心智状态的两个主要特质就是恐惧感和反弹行为。反弹是外显的行为,而恐惧感则是潜伏于内的感觉。
1.开始留意你的反弹行为。留意当它出现时,伴随着什么样的感觉,以及在这个反弹的空间,你做了什么。
2.当你看到及感觉到自己进入反弹行为的片刻,问问自己:“我现在在害怕些什么?”
二、观照自己对内在受创小孩的的批判
1.留意你对自己反弹行为、恐惧、羞愧或是不信任感的批判。
2.当你批判时,有着怎样的感觉?
3.试着只是对自己说:“哦,我正在批判。”
|
|